
医学指导:中山一院急诊科 廖晓星教授
五十多岁的吴先生突发胸痛,倒在路边。有人忙着打“120”,有人想上前扶起他。旁边一个路人说,千万不能乱搬动病人。于是所有人就眼睁睁不敢乱弄。
等到医护人员到场时,吴先生已经因为心脏骤停时间过长而无法挽救。还有一位心脏病患者,大便不通畅,用力过度引起心脏骤停,晕倒在厕所。虽然抢救过来,但因长时间缺氧造成脑细胞损害,成了植物人。
心源性猝死最多发 心肺复苏术能救命
根据世卫组织的界定,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。医学上又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。其中,心源性猝死占绝大多数,又以冠心病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多。
非心源性猝死中有一种青壮年猝死综合征,病因不明,出现几率极低。
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,挽救生命的机会主要取决于周围人群是否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术。许多普通人不敢操作的心肺复苏术,其实学习起来是很简单的。
廖晓星教授表示,心脏骤停,能否抢救成功,关键在于争分夺秒。
● 一般心脏骤停4秒以上,病人可出现黑蒙;
● 5至10秒者由于脑缺氧而引起昏厥;
● 停搏15秒者可产生昏厥和抽搐,如不及时恢复,可进入昏迷状态,接着出现叹气样呼吸困难及紫绀;
● 心跳停止45秒后出现瞳孔散大,数分钟后瞳孔固定。
● 心跳完全停止10分钟以上者,往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,即使后来恢复了心跳,也不能苏醒,会成为植物状态。
三个指标判断是否需要心肺复苏
廖晓星表示,判断一个倒地、晕厥的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,主要凭借三个指标。
首先就是看倒地者是否已经丧失意识。“这一点非常好操作,只要你呼唤他(她),看其是否有回应就可进行判断。”
其次就是要看施救对象是否还有呼吸。“这需要救援人员靠近施救对象,进行近距离的判断、观察,甚至用手探查。”
最后是看施救对象是否还有脉搏。这需要市民清楚左右颈动脉的位置,探查其颈椎附近是否有血流、脉搏迹象,有一定专业难度但不难掌握。
如果上述指标,对象均已不符合,就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并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了。
心肺复苏术其实很简单
“在面对很多不省人事的路人,其实只要稍微懂一些心肺复苏的办法就好了。”廖晓星强调,所有的急救对象,都不应该去搬动他,除非意外发生现场非常高危。尤其是交通、创伤后明确或高度怀疑的颈椎、脊柱受伤患者,更不宜挪动,避免造成二次损伤。
1. 首先让病人处于仰卧位,翻动身体时注意头、颈和躯干同时翻过来。用一手下压患者前额,另一手抬起下颌,使其头部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。
2. 随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。救护者捏闭患者鼻孔,深吸气后将口紧封住患者口部,用力将气吹入,以见胸廓起伏为有效。如此重复,每分钟约12次。
3. 连续进行两次人工呼吸之后,立即对病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。
双手张开,右手在左手上方后,弯曲手指形成一个拳头,用这个拳头的掌跟部位按压对方的胸廓即可。按压要保证每分钟100次的频率,不能间歇,直至专业医护人员赶到现场。按压的深度为每次下压胸廓3-5厘米。